中国楹联学会顾问,广东楹联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作家协会会员,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会员。
曾建国,男,广东省丰顺县人,中共党员,广州市公务员(已退休)。研习文艺40多年,正式出版诗词小说楹联专著和画册,独创融水法大写意牡丹,得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单国强研究员、广东省政府文史馆员黎展华等名家肯定;《人民周刋网》《中国收藏》《中华英才网》《南方日报》《广州美术研究》《美朮》等报刋发表400多幅作品;近两年,牡丹图在北京地铁、北京国际机场巡展,在北京圆明园和炎黄美术馆参展;《明天更美好》等牡丹图,被俄罗斯国立工艺美术学院、列宾美术学院、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收藏;《四海同春》牡丹入选第33届奥运会法国巴黎国际艺术交流展并获金奖;中央新影中学生频道《时代人物》栏目推介播出。作品入编《致敬故宫百年书画艺术典藏之作》。
曾建国系中国楹联学会顾问,广东楹联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作家协会会员,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会员。
曾建国会长擅长短联。在单边几个字的对联中,娴熟地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如借喻法,嵌字法、对比法、叠字法、一语双关、句内自对等等。联句用字用词虽朴实无华,却满注感情,如一坛陈酿客家娘酒,不在其贵,只在于珍,令人品尝后回味无穷。




诗三首(曾建国)
融水法写牡丹有感
2020年1月8日
笔端散乱随心写,
意象清明任笔行;
寄愿牡丹融富贵,
红花绿叶都有情。
感怀
功名淡远若浮云,
事理于今己渐明;
浊酒欢声言乐趣,
香茗畅语会知音;
抒怀墨竹求新韵,
融水牡丹写异形;
最是初心无愧悔,
和风月影动诗情。
(2020年9月1日)
习画有感
牡丹盛放沐朝阳,
逐梦欣然笔亦狂;
融水随心观墨色,
挥毫顺意写心香;
含首只待春风引,
绽放方知雅韵扬;
若问丹青高境界,
诗联入画是华章。
(2021年3月14日)
曾建国撰题牡丹图眹文
十八芳华春正好
三千雅韵梦常新
满眼芳菲皆富贵
无端春色自清新
十二金钗华贵韵
千年国色吉祥图
感恩大地
不负春光
融入千江韵
携来一梦香
融水牡丹歌盛世
畅怀诗梦沐和风
春风千里绿
国色满庭芳
风华正茂
好梦常新
曾建国2024年6月20日集于广州

新奇与惊艳
一一曾建国牡丹花作品解读
文/黎展华


国人对牡丹的喜爱与追捧,并为其多彩的外表、高贵的气质、袭人的香气、独特的魅力而倾倒。
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牡丹花常常被描绘成,写实与写意的二种,惯用的红色或粉色或黄色,虽然给人以热烈、喜庆的感觉,但也往往纠缠在俗雅之间,更多的是千人一面、千色一面,千图一面,几近雷同的感觉。


诗人、词人、楹联学家古稀之年的画家曾建国老师几十年的文化积淀丰厚的修养与内涵学识,对牡丹投入了十八年专事探索与研究,掌握了一套闭门绝技,了解中我得知是其在作画中大胆用水,以水为底,融于墨彩,一气呵成,半干湿中水与色墨三者互相浸润,自然融合,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让画面盛放的牡丹花,便有了深邃多维多变的质感。再通过激情投入率性用笔,运用中锋侧锋和点染等传统笔法,又大胆探索散锋凿笔和侧锋的转笔法,令笔法多变,笔痕鲜明,肌理丰富从而使画面花瓣更为丰富和变幻,进入到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似与不似,不似更似"增加了牡丹花新的主题观念和审美意识,最终从传统走向当代,对历代牡丹花作品赋予了新的内涵与生命力,与泛泛而作的牡丹花作品擦身而过,大有同而不同师大雄的超然解读,既不是“具象”,又不是抽象而是“意象”,将牡丹的形态和气质意象化,如梦如幻 .产生了神秘、新奇、惊艳的美感,有如现当代LED“激光”的炫彩效果,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享受,让牡丹更具个性,更具独创性,更显高贵和典雅,更加迷人和诱惑,更加高尚和庄重的魅力与视觉效果。


言简意赅,大美无言。曾建国老师让其牡丹花作品在繁花似锦的历史久困中突围了出来,傲视群雄,将牡丹花这一传统题材发扬光大。我认为:具有创新意义的艺术作品将引来同侪的更大的关注并将以全新的视觉艺术诠释而流芳。
(此文己载《人民周刋(网)》2024年5月30日)
作者:黎展华,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名誉主席
作者:黎展华,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名誉主席



曾建国:融水牡丹的创新者与诗意人生的践行者
曾建国,广东省丰顺县人,中共党员,广州市退休公务员。他不仅是一位资深的文艺研习者,更是一位在诗词、小说、楹联及绘画领域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尤其以独创的“融水法大写意牡丹”闻名,其作品被国内外多家权威机构收藏,并在国际艺术展上屡获殊荣。本文将从其艺术成就、学术贡献及作品创新性等方面展开评述。



一、艺术成就:跨界融合的典范
曾建国在文艺领域深耕40余年,正式出版多部诗词、小说、楹联专著及画册。他的牡丹画作不仅被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国强、广东省政府文史馆员黎展华等名家肯定,还多次发表于《人民周刊网》《中国收藏》《南方日报》等权威媒体,累计作品达400余幅。近两年,其牡丹图在北京地铁、国际机场巡展,并参展于北京圆明园和炎黄美术馆,影响力深远。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明天更美好》被俄罗斯国立工艺美术学院、列宾美术学院收藏,《四海同春》更在第33届奥运会法国巴黎国际艺术交流展中斩获金奖。这些成就标志着其艺术创作已得到国际认可。



二、学术贡献:传统与创新的桥梁
作为中国楹联学会顾问、广东楹联学会会长,曾建国擅长短联创作,娴熟运用借喻、嵌字、对比、叠字等艺术手法,联句朴实却情感丰沛,如“客家娘酒”般令人回味。他的诗词同样充满哲思与情怀,如《融水法写牡丹有感》中“笔端散乱随心写,意象清明任笔行”,展现了其创作的自由与境界。
在绘画领域,他独创的“融水法”颠覆了传统牡丹画的技法。通过以水为底,融墨彩于一体,在半干湿状态下自然浸润,形成多维质感。其笔法兼具传统中锋、侧锋与现代散锋凿笔,使花瓣肌理丰富,达到“似与不似”的艺术高度。这种创新不仅赋予牡丹新的生命力,更推动了传统题材的当代化转型。



三、作品创新:意象美学的突破
黎展华在《人民周刊》的评论中指出,曾建国的牡丹画作突破了传统写实与写意的桎梏,以“意象化”手法营造出如梦如幻的视觉效果。其作品既非具象,亦非抽象,而是通过水、墨、色的交融,形成类似LED激光的炫彩美感,兼具高贵典雅与神秘诱惑。
例如,画作《风华正茂》以“融水法”呈现牡丹的蓬勃生机,而《国色满庭芳》则通过色彩层次传递东方美学意境。这种创新不仅避免了传统牡丹画的雷同化,更以独特的视觉语言重新定义了牡丹的艺术表现。



四、文化意义:从传统走向世界
曾建国的艺术实践,体现了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的结合。他将诗、联、画融为一体,如“诗联入画是华章”所言,赋予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牡丹画作被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收藏,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创新表达走向国际舞台。
正如黎展华所言,曾建国的作品“在繁花似锦的历史中突围而出”,为传统艺术注入了当代活力。他的探索不仅是对牡丹题材的升华,更是对中国画现代化路径的重要贡献。



结语
曾建国以“融水法”牡丹为媒介,架起了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桥梁。他的艺术生涯印证了“初心无愧悔”的信念,而其作品的新奇与惊艳,将继续为学界与公众带来启示。在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曾建国的实践无疑为传统艺术的创新提供了典范。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