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书画家,诗人,黄宾虹山水画艺术研究学者,中国画学研究会理事.
入伍前任中学教师,入伍后多年在部队从事军事、政治和新闻工作,曾任甘肃省西峰市人武部政委,解放军报社编辑、记者。2005年进北京后,广猎历代书画名作和当代书画大师作品,探索和创作了大批作品,现居北京从事专业书画创作。
李青云少年时楷书临习柳体,40年来,行书主要临习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草书主要临习怀素、黄庭坚、王铎、于右任、林散之等,隶书重点临西峡颂、石门颂,篆书主要临石鼓文和金文。书法创作注重内功修炼,以书表意,追求内在品质和笔墨秀美。风格上不随时风,习碑贴而能化古,具个性且有古韵,自成一家风貌。
1993年开始学习国画,临芥子园画谱,以花鸟画为主。1995年西安画院教授陈子林来宝鸡写生,始受其指教,崇尚空灵,此后多次受其教导。2002年,中国美院教授朱颖人老先生来庆阳采风,便拜其为师学习花鸟画。体裁以兰梅竹菊牡丹为主,重写意。
自1997年始临黄宾虹山水画,此后20多年临习不辍。尤其是从2013年后,对黄宾虹的艺术研究逐步加深,撰写了多篇研究文章,并创作了大批黄宾虹风格的山水画作,受到画界好评。他的画重笔墨气韵,色彩淡而点景少,山势树木多雄奇,有高山仰止的感觉,加之笔力雄健,墨色浑厚,临之如入奇景。近年,李青云到广西进行写生采风,寻着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关山月等艺术大师当年在广西留下的脚印,实地体验八桂旖旎风光,创作了大量以黄宾虹山水画艺术为基础的作品。
李青云从少年时就喜欢诗歌,1984年入宝鸡教育学院中文系读书,得以有专门时间遍览中外名著,尤在诗歌上下功夫为最,1989年出版诗集《秋天的恋歌》,后有诗集《越过必然地段》,散文诗集《留意瞬间》,诗集《恐慌的夜晚》问世。1995年创作16集电视连续剧《天仙状元邱真人》。
在长期从事军队新闻工作期间,写有20多篇有份量的长篇通讯,1987年,曾作为战地记者到老山前线进行采访达半年之久,写了许多前线战地新闻稿件和诗歌,这些稿件多在《解放军报》《人民军队》报《西北军事文学》等报刊上发表。
二、李青云艺术活动
1974年临习柳体楷书。
1974年至1976年高中在校期间,全校的标语、校园专栏多由他书写,书法天赋得到初步体现。
1977年在杨堂中学教学,书法受河南书法名人李茂桐先生指教。
1985年在教育学院学习期间,宝鸡市教育系统书画比赛,获得书法组第一名。
1986年底到1987年初到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社一版实习编辑。
1988年与画家蒙虎在一个单位,成为挚友,经常在一起交流书画。
1990年5月,出版诗集《秋天的恋歌》,由祁念曾老师作序。
1989年在纪念李苦禅诞辰90周年书画大赛中获二等奖。
1990年海南国际椰子节书画大赛获三等奖。
1992年,完成散文诗集《留意瞬间》
1993年,与画家石东义相识,并为他的画展写了一篇评论。
1994年,完成《越过必然地段》诗集创作。
1995年,西安美院教授陈子林先生,还有其他学院教授到陕西陇县写生,住在部队院内,得以向陈子林先生学习写意花鸟画。
1995年,用一年时间创作了16集电视连续剧《天仙状元邱真人》。
1996年96跨世纪中青年书画艺术家精品大展中参展,作品收入《跨世纪著名书画艺术家精典》。
1997年夏天开始临习黄宾虹山水画。
1997年被文化部认定为“跨世纪书画艺术人才”。
1999年入展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1999年入展全军国庆书画展。
2002年,中国美院教授朱穎人先生到甘肃庆阳旅游写生和创作期间,得以拜朱先生为师学习花鸟画。
2004年分别在兰州、西安举办个人书法展,由李铎先生题名。
2007年,获建军70周年书画大奖赛三等奖。
2011年为“安丘赋”题写书名。
2014年夏,在山东省平度市图书馆举办刘朝波,李青云,陈乃贤大型书画展
2015年,一幅山水画作品收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作品集。
2017年7月,书法对联入选《将军与名家书画集》迟浩田题写书名。
2018年1月,参加江苏“金陵文脉,流韵句曲”书画展,展览主要展示一些书法作品,并题写了展名。之后参观了“米芾书法公园”。
2018年4月24日,于河南大学官瓷研究所,为研究所题字,并聘为顾问。
2018年5月26日,应邀参加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暨“携手慈善,大爱无疆”书画义卖活动。
2019年1月,参加山东省青岛市公益活动,并题写“益路同行”。
2019年1月24日。《中国家庭报》第16版整版刊登李青云书法对联,并附有艺术评论。
2019年,参加广西扶贫义捐书画展,创作多幅丈二巨幅画作。
2020年5月,参加南宁文化进社区公益活动,在凤岭名园社区做了主题书画览,并做了一期文房四宝讲座。
三、李青云书画创作话语录:
1、中国文字不单单是一种认知符号。
它是天地之间最神秘的符号,它是神灵造化;每一个字都是神灵的化身,每一个字的诞生是多么惊天动地!文字通天地通性灵,我们要膜拜文字!
我们要对文字有一种敬畏。面对文字,就像面对神灵一样,对它敬畏、慎重而恭敬。我们写字就是要让每一个文字都能美丽而端庄,要让自身的美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上,要让文字的美体现在自己的心中。书法创作不能漫不经心,也不能玷污文字,玷污文字既玷污了文字的神性,又毁辱了自己的性灵,因为那文字是你用自己的心写出来的。
佛教、道教把抄经文、刻经文作为一种功德;我们作为书法创作者也要把对文字的敬畏、对文章的敬重作为创作的心源。心诚则灵,敬奉文字才能写好文字,才能与文字通灵。所谓神笔,所谓神韵,皆有心灵出。
2、先秦文字,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它的每一字的美、每一笔划的美都达到我们想像的顶峰。还有现存的碑贴,各种书体无不美妙至极,能常常读到它是我们的一种人生幸运,能读懂它更是一种幸运!然而,时人有以丑为美者,有以拙为美者,皆不妥,丑怎么会变成美呢?有以童心创作书法作品的,那不能叫丑,稚嫩相对于老辣自有其赏心处。
我们的先人创造了极其优美的文字,今天我们当然也还是可以创新,但不是篡改。有的人有意把字往丑里写,该长的写短,该高的写低,该小的写大,该细的写粗,追求“面目一新”,这不是创新。
书法创作要有自己的面貌,但不是硬搞出来的,也不是自己凭空臆造出来的,不管你千变万化,总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美。近百年来,能创书体的没几人。于右任的于体,内敛而铁骨,魏碑功底十分深厚,传统中有创新,与前人面貌不一样。舒同的舒体,只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更圆润了些,传统中有创新。再如毛泽东的书法,人称为毛体,其书法并没脱出传统。这些书法大师如没有传统的功力,能会自成一体吗!大师之作皆美,非丑作也。再如林散之,林散之的草书与前人的草书面貌不一样,可在笔墨间无不体现传统的功力。
3、前几年有一种现象,学书法的人为争取在书法比赛上获奖,习字取悦于中国书协的评委,就追风起来,形成了人们所说的展览体,获奖作品印成书,一看,全是评委的那一路。有的书家,其特色本是书之瑕疵,却引得许多人摹仿起来,这样的现象各地都有。
4、当今的书法界可说是百花齐放,盛世辉煌,这些年来培养了大批书法人才,各种书体都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书家。书法界就像一个独立的王国,有组织、有理论、有等级、有名流、有市场、有经纪、有新闻、有轶事,真是一个大行业、大群体。
当今能不能出书法大师?我认为大师是天上的星宿,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书法是入门容易提高难,进入到大众流很容易,但要到达极品,那是做不到的。想一想,从清末到建国前,再到如今,真正能成为书法家的能有几个?
5、今人与古人对待艺术和名利的态度迥然不同。过去学艺的人,有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十分看重自己的名誉。这是一种品质,一种精神。他们学艺,总是精益求精,力求做到至臻至美为好。而今人,急于成名,他们不想青石留名,也不怕别人说他人品上的缺失,只想着早成名早受益早享受,把艺术当作追求物质利益的工具。由于学习和创作的心态不同,也决定了个人艺术的造诣。
6、书画创作应与文学、与读书结合起来,重视文人的修养。学中国文字、进行书法创作与学其他技艺不同,人的学养总是要进入字里行间的,现在的人之所以写出来的字乍一看很吸人眼球,但挂在书房里多看一阵后就不耐看了,什么原因?就是书家肚子里没东西,只是追风临摹,写出来的东西缺少底蕴,自然不耐看。夸张手法没什么不好,但根底不深,夸张出来的东西就不耐看,黄庭坚的书法,傅山的书法,王铎的书法,郑板桥的书法都很夸张,但不失文人气。耐看最重要,越看越有看头,越看越无法超越,这才能被认同,被收藏家所收藏。要做到这一点非在学养上下功夫不可。
7、我认为作为书法,传统的东西不可随意改变。创新可以,而且是必须的。但创新不是一种臆想,也不是技法上的任意发挥,而是书法家本人的学养要写进字里,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的人不一样,世界发生变化了,今天的景观与古时的自然景观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今人与古人的精神面貌也变了,自然,今人与古人写的字也会有变化,这不是你想象出来的,是自然形成的,不能刻意而为之。刻意而为之的东西代表不了这个时代的风格。字如其人,这句话说的就是书法家本人的品质。另外,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不同,书法作品的面貌也会随之而变化,它会打上时代的印迹。但好的艺术品都有其评断标准,不可以臆造。
8、有人说,古人今人都有这样的一个现象,就是每一个书画家都有一个最为善长的技能,如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黄胄的驴,胡爽庵老虎,学有专攻,人们认为一名画家应有自己的善长,这样才有自己的名片,才能让人记得住。如果什么都想做,没有个人独特的面貌,似乎不利于社会认同。其实这种观点对一部分人来说是对的。这要根据书画家本人的天赋和志向而定。如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本不是专攻书法的,可他们却成了书法大师。看来综合素养最为重要。只能在一个方向上有所成就那是天赋一般的人所选定的目标。
9、学黄宾虹,也可以创新,今天的风物与古时的风物已有所不同,不能全面照搬,更何况你照搬也照搬不下来,黄宾虹的山水画是不可企及的。山水画也有时代感,有时代的趣味。今时的树与古时的树都不一样了,古时的树多是小桥流水,茅屋村舍旁的树,都是点景的树,而今的树要么是风景树,要么是成材林,弯弯曲曲的树很少了。
当今的画家都是重笔墨的,但与前人也有所不同,一般的画家多重渲染,做成苍苍茫茫的风景,这是补拙的一种办法。名家的山水全在实体上着墨,把山石画得实而透。山石的造景也很能体现内功,不同的画家心中的山水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的山水画看起来巍峨壮观,但看久了让人心燥;有的山水画仅几块石头几棵树木,却如一幅坚实的世界就在眼前,让人看了有信心有底气。现在的山水画多数很浮,用构图用色块唬人,有的也很重笔墨,但总是玩笔墨,玩笔墨不好,那是一般文人的小心胸。画山水要胸怀大世界,歌颂大山大水的壮美,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画山水画不仅要体现画家的仁和善,还要体现画家的大智慧,如果画山水只想讨人好,不赋于思想,这景色就没有价值。
10、 书法创作主要看三点,一是看线条,笔墨在纸上行走,体现出来的线条,是书家的基本功,线条不单单是你练习书写的基本功,更主要的是书家的个人锤炼。二是看字的结体,结体是书家的天赋体现。实、美、秀,悬于壁上,观之回味无穷。三是看气息, 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书家的情趣、志向,从气息里边还要看到作品有没有神助,要有一种神灵在书写的感觉。
11、为什么要终身临帖
中国古代书法碑帖很多很精很美,真草隶篆各种书体的碑帖数不胜数,今天的人要临得很接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我们在学习中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越学越深,临一阵,就会有新的体会新的感悟,永远没有尽头。再一个,即使临到一定程度了,还有一个运用和转化的问题,把古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脱开古人还是赶不上古人。所以要终身临碑帖,终身学习研究。
书法家要想达到一定高度,我认为一是临碑帖要像,要摸透古人的韵味,这需要有一定的天赋。二是个人修养要跟得上,要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文学修养和历史知识,个人修养补不进去,还是化不了。三是书法家心底一定要纯正,要有大善大爱,有爱国爱民之心,要去掉名利杂念,心灵高尚才行,所谓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四、有关李青云书画艺术的评论文章
青山着意抒情怀
内力深厚,骨清墨妙
——读李青云的书法作品
吕俊平/文
当今,书法界可说是人才辈出,从事书法创作的队伍越来越大,这些书法爱好者其成才的路子也各不相同,有的是走的学院派的路子,就是通过上专门学校,通过正规的学校有培训走上书法队伍来的。有的走的是拜师学艺的路子走出来的,就是进名流的工作室、高研班等形式直接进入很高平台的。有的是协会扶植起来的,就是通过大量协会活动,逐步积聚人气,在区域内逐步成长起来。有的是通过参加各种比赛,然后再在圈内活动,印书、办展扩大自己的影响的。总之,书法家成长的道路各不相同。在这种现象里,李青云却走着与别的书家不同的路子。他在学生时代正处于十年文革时期,走出校门不久就进入了军营,在军队一干就是30多年,自学成才的路子决定了他在书法创作道路上的艰辛。但他对书法有着极好的天赋,而且又十分勤奋,所以就在1994年前后,他的书法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专家评论他完全可以走向社会,靠书法赢得社会对他的尊重,可是他的工作不可能让他有更多的时间走向社会进行书法交流,尽管他的书法被认识他的人所认可,但影响面却受到很大的限制。直到他走进北京城,与书法名流交往多了,他的书法才被更多的书法家和更多的书法收藏家所重视。
李青云的书法有极深的楷书根基,学生时代就写了一手很好的柳体字,这也决定了他以后的书风——严谨,内敛,隽秀,遒劲。他的篆书习练较多的是石鼓文、金文、《泰山石刻》。隶书主要临的是《西峡颂》、《曹全碑》。行草他主要临习的是怀素、二王、黄庭坚、于右任、林散之的书法,所以,他的书法起点高,重视书法线条的品质和书写的抒情性,看过李青云书法作品的人都觉得他的书法很有韵味。这些年,李青云拜访了许多京城的名家,并得到他们的指教,于是,他的书法更是突飞猛进,年至5旬时却能很快成为当今书坛的名家。
他在书法创作上从不跟风,路子正,用力端。每一个时期,各地都出现几位书法上的领军人物,他们的书风对区域内的书风有很大影响,有些影响是正面的,但有些书风不正的书法家所产生的影响却是负面的。另外,各个时期的赛事也影响着书法爱好者的走向,某一时期跟风谁的书法作品,学的人就多,甚至导致千人一面。李青云从来不跟着他们走,他从中国古代碑帖中吸取营养,并大量参观中国最顶级书法作品的收藏展,从博物馆、美术馆到大型拍卖会,直接面对珍品,反复研究,深入思考,不仅提高了鉴赏力,也提高了他的创造力,所以他的书法有既合于古法,又有时代感,悬于壁上,百看不厌,线条内力十足,行笔随心而为,章法松紧有度,字间飘逸洒脱,表现了作者的真性情。
李青云在书法的成就还与他的学养有关。李青云是一位奢书如命的人,1981年,改革后最早出的《古文观止》他就开始学古文,大学里他学的又是中文系,从五经四书到各朝代的史记,从中外名著到当今名家名作,他无不深入研读,并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他的博学对他的书画 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书法创作上,功底可以通过习练达到,技巧也可以通过名人指点来实现,唯独学养是不能速成的,有的人即使读了很多书也不行,原因是具备个人品质和对艺术的悟性,这就很难,所以说学者芸芸,大师难求。李青云学书法非常重个人修养,他认为,学书不能有功利性,否则写出的字就没有文人品质,传统了就死,创新了就浮。如果你有了很好的学养,内心坚实,字就会写得传统又显功力,也会具有时代感,显得鲜活飘逸。李青云的书法,看似平谈,但越看越耐看,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丰富的内涵,给人一种很静的感觉,没有一点燥气,你总觉得有一种精神在里面,说不清道不明,这是李青云书法的最可贵之处。
青山着意抒情怀
——浅谈李青云的画作
田兰富/文
作为又是书法家又是画家的李青云,近十多年,他的知名度在京城可谓是日渐上升,特别是他的黄宾虹风格的山水画更是受到画界广泛好评,作为中国黄宾虹画院的名誉院长,他的画作不断在全国多种报刊上刊载,不断在各地展览,是不少收藏家收藏的热点。近期我们相约,就他的绘画艺术进行了深入交谈。
其时李青云对绘画一直都很热爱,很早就开始了绘画的学习和创作,大学时他就买了许多绘画方面的书籍,包括外国的绘画作品集,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进行绘画研究。基于他在书法上的天赋,书画同源,绘画入手非常快,这时期还结识了很多书友画友,经常在一起切磋书画技艺。
真正在绘画上对李青云影响最大的有两位书画大师,一个是西安画院的老教授陈子林先生,陈子林先生是一位西安画院的老教授,他在花鸟画上的造诣极高,在全国花鸟画名家中都很少见,他的画堪比八大,意境深远。他画牡丹、梅花、兰花,画膺、画鸭,真是画中的逸品,在花鸟画上他才是真正的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1995年,西安美院教授陈子林先生,还有其他学院教授到陕西陇县写生,住在部队院内,李青云得以向陈子林先生学习写意花鸟画。陈先生在宝鸡各地作画时,李青云常常随其左右。李青云的画受陈老的影响很大,作画非常认真,重笔意重抒情重逸趣。
另一位对李青云绘画影响较深的是国画大师朱颖人先生,李青云在庆阳工作时,朱老先生到庆阳作画,李青云便拜朱先生为师,学习绘画,朱先生是潘天寿先生的入门弟子,是中国画院的老教授,他的花鸟画可说是当今海派画家里的重量级人物,李青云心悟手摹,常常在工作之余习练,这使李青云的绘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早期,李青云的创作主要是花鸟画,受吴昌硕的影响较大。2005年进入北京后,他经常拜访京城里的书画大师,参观中国美术馆的各类美展,这对他在绘画上的综合素养有很大的提高。
实际上李青云在绘画方面成就最高的还是他对黄宾虹山水的研究,早在1997年就开始学习黄宾虹,每天临习黄宾虹的山水画,坚持数十年,打下了深厚的根基。到北京后,他经常到美术馆参观黄宾虹的作品,面对大师真品,参悟玄机,笔墨功夫大有长进。李青云认为,虽然当今画家很重笔墨,但一般的画家多重渲染,做成苍苍茫茫的风景,这是补拙的一种办法,有的山水画看起来巍峨壮观,但看久了让人心燥。名家的山水全在画品上着墨,有的山水画仅几块石头几棵树木,却如一幅坚实的世界就在眼前,让人看了有信心有底气。他认为重笔墨不能玩笔墨,玩笔墨那是一般文人的小心胸,画山水要胸怀大世界,歌颂大山大水的壮美,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画山水画不仅要体现画家的技法和构图,还要体现画家的大智慧,如果画山水只想讨人好,不赋于思想,这景色就没有价值。
李青云的山水画受黄宾虹影响深远,其笔法墨法十分精妙,一看他的画就让人感动,有思想在里面,笔墨不单是写景,还可以写思想。他的山水画一般着色不多,墨分五色,他主要通过墨色来体现自然风物的,他的笔墨既不是用手法或者技巧做出来的,也不是用传统的画法构出来的,他的笔很活,墨也很活,不拘一格,在一幅画里各种笔法并用,但好象笔笔都有出处,合乎传统。
不管是他的花鸟画还是他的山水画,在他的几次个展中都受到许多名家的好评,成为当今最为显著的实力派画家。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