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兆君

编辑 锁定
 

个人简介


       孙兆君、笔名妙石、山东博山人,傅抱石亲传弟子、60 年代初拜傅抱石为师学习国画、后进入博山陶瓷厂美术研究所工作,参与陶瓷图文设计与绘画,后期又负责接待到博山考察的全国各地绘画大师、工艺美术师、其中包括吴冠中、孙菊生、孙其峰、诸位艺术大师当时也经常去博山学习交流、与老师们良好的交流学习使孙兆君的绘画艺术有了更大的进步、并与孙菊生、孙其峰举办了三人联展、八十年代初孙兆君先后又参与了李可染、黄永玉、张仃,关山月等诸位先生的绘瓷创作。
       孙兆君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易学画派创始人、中国易经风水研究院高级风水师、山东工笔画学会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顾问、黄山书画院顾问、香港美协顾问、中国美协陶艺艺委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院艺术顾问、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书画研究会顾问、傅抱石研究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礼艺术大师、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华夏巨匠书画院名誉主席、山东省工艺美术师、香港紫荆书画院副院长、国学讲师、全国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师、中国书画百年巨匠传承人、当代跨世纪贡献突出艺术家。
       孙兆君作品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日本名古屋博物馆、牙买加国立博物馆、瑞典东方博物馆等国际艺术机构认可并收藏。香港各大画院、博物馆、香港艺术馆及美术机构收藏。孙兆君的作品在当代艺术界有着重大影响力,其作品具有民族文化艺术代表性,深受各界人士喜爱,有很大的收藏与欣赏价值,被评为;【当代最具收藏艺术家】并出版有孙兆君个人画集,分别在新加坡、日本举办个人画展。90年代初孙兆君决心重走先生傅抱石两万三千里写生之路,十年间孙兆君沿着老师的足迹从博山出发到西安、延安、华山、成都、重庆等南北多地写生游学、真正是:“西北东南游历遍,山河新貌貌如新”他把这十年写生经历可谓是:“真中有画画中真、笔底风云倍如神”。山东淄博,作为享誉世界的“齐文化”与“蒲文化”的发源地,向来就是诞生奇迹和名人雅士倍出的地方,他从幼年就沐浴着厚重的传统文明,汲取着先贤们的精神遗留,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出发、行走并迅速崛起于全国的优秀国画艺术家。1998年孙兆君入编国际美术家联合会发行的《中国著名书画家精英博览》一书 。同年被跨世纪文化艺术研究院,跨世纪文化艺术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授予“当代跨世纪贡献突出艺术家”光荣称号。

2004年入编北京东方神州书画院《中国实力派名家十杰》。
2009年作品《步入佳境》被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馆永久收藏。
2017年作品《放鹅图》被尼泊尔大使馆收藏。
2010年被中国文艺家协会等五家艺术机构联合授予“中国文艺泰斗终生成就奖”。
2011年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授予“德中文化交流大使”。
2020年被法国法兰西大区华人协会授予“中法文化交流大使” 后又荣获:二十一世纪中国画澳大利亚展铜奖获得者、当代跨世纪突出贡献艺术家、新时代首都美术展一等奖、北京市第十届书画大赛金笔奖、第一届“海峡导报.翰墨杯”国画大赛一等奖、俄罗斯皇家珍品展金奖、当代艺术年展特等奖、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绘画艺术展最佳作品奖、中国书画双展特等金奖、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傅抱石艺术展等等。

 
孙兆君绘画七十载从少年开始学画,纵观他的画风:完全继承了傅抱石笔意,他笔下的瀑布、流泉、点树、流云、山石,以方硬细挺、转折分明的线条勾勒皴擦,略施淡彩渲染,水墨淋漓,滋润浑厚;近景以浓墨破笔点出,郁郁苍苍,枝叶纷披;丛树之后,屋宇掩映,高士读书,诗意昂扬。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师其笔意、构图、风格(雄朴、超逸),有着对古人法度、创作方法的深入理解,孙兆君虽然受傅抱石的影响较深,但在画面技法上并没有过于“深究”他,却在本质。易经”包含了丰富的古代东方哲学,根本核心是“五花八门”,“易”和“简单”。其中又以“简易”为最高阶段。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绘画自然选择了“意象”,客体形象意境是最高的追求层次,即“精、气、神”是书法和绘画的灵魂。
苏轼说:“上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意味着绘画只是表面上的相似,山只是儿童观的层次,与顾恺之相同。这体现了中国画作者追求形象的理念,在感知自然事物时运用理性思维和感性观念,最终达到“生动刻画”的目的。
孙兆君又将易经“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融入到绘画意境当中,给读者一种宏观观照和体会自然万物的解读方式。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中国的国画力求体现天地万物的生命气韵,将宇宙、自然的生命精神蕴藏在大自然的山水草木之中,流贯于整个作品之间,追求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生命情调,以体会和感悟对象为主用心灵去感受对象的内在神韵,从而对物象的认识就超越了生命表象而直人对象的内在精神层面,体会到意境的丰富与无限。
正如北宋著名绘画大师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这里明确阐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讲究在“物我两忘”的情景交融中表现客体的自然人性化,用艺术手法进行生命的创造,在画面表达上不以具体的空间形态为追求,不是站在对立面去审视自然,而是从思想意念上达到“神会于物”,精神融入自然之中,用心灵去体会自然万物,在内心感情上与自然契合,“外求物貌,内求心理”,达到神与物游、视通万里、有机统一,这样就能够把自然万物的神韵风采提升到縹緲高绝的精神境界。
中国古人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书画不仅是同源,也是同根,在国画泼墨写意山水画尤为明显,墨与色,线与墨,明与暗,浓与淡相互协调,缺一不可。
中国水墨画写意的本质,我们可以说,图像和阴阳的相应行。
字画巨匠石涛在其著述《苦瓜僧人画语录》中明确指出阴阳对立的辩证思想,并且创立了“一画”概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半盆兰花》图中题到“盆是半藏,花是半含”,体现出半虚半实、半露半含的艺术手法。当代闻名画家潘天寿在其《新放》图中运用了与郑板桥异曲同工的虚与实、露与含的对应。由此可见,《易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基础,《易经》的“阴阳”思想也贯穿于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的虚实、刚度、柔度、黑白、隐露、开合、曲直、运动等方面。
吴道子、顾恺之等在其绘画生活生计中都曾以《易经》“象”的理论本色作为国画中工笔言情、以物传神、意存笔先、融化忘我的依据。
可以说,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以《易经》为思想根源的中国传统绘画将越来越受到画家和收藏家的珍视。
 
 
 
 





作品鉴赏

 
 




























 
词条标签:
孙兆君